首页 走进日本 新闻详情

走进日本

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自2005年4月以来,日本经济运行状况明显改变,以内需扩大带动的经济复苏特征日趋明显。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经过再次调整,已经走出复苏过程中的徘徊阶段,2006年日本经济有望进入缓慢的稳定恢复期。

一、2006年日本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一)继续支持日本经济复苏的有利因素。
从经济层面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结构在改善。一是银行系统清理坏账已见成效,给企业融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2年,日本的不良资产占银行资产的8.2%,到2005年,不良资产率已经下降到2.9%。二是企业重组已见成效,经济增长的微观素质在提高。在公司治理方面,重新重视股东权力,对经营层的监管得到加强。企业素质提高为企业投资获利、工人收入增加,从而为消费支出增加创造条件,支持日本经济复苏。三是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企业成长不依赖于政府注资,而是通过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并借助资本市场满足资金需求。既推动金融结构的改革又完善金融体系,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好迹象。

从政策层面看:

1.执行低利率政策支持日本经济持续增长。自2001年3月以来,为了遏制通货紧缩,日本银行一直将利率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并向金融体系注入现金。从2005年日本经济运行状况看,日本央行继续执行现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很大。一是日本通缩仍然存在,如截至到2005年11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自1999年10月开始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二是内需动力不足,如,截至到2005年的10月底,公司服务价格指数环比连续第91个月下降,预示日本通缩压力仍存在。同时,在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而服务价格指数继续下降时,表明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原材料成本的带动,而不是强劲的需求。鉴于目前日本经济通缩仍存在,继续执行低利率政策是可能的。日本央行对市场的苦心扶持,必然使日本企业的复兴和扩大投资有了金融后盾,从而支持日本经济持续复苏。

2.执行日元贬值政策刺激出口,并带动经济持续复苏。出口增长仍是2005、2006两年日本经济复苏的动因之一。日元汇率下跌可以使不少企业获得意外的巨额收入,由此提高企业的设备投资能力和员工工资水平。其中,汽车制造业是最大的受惠行业。电子电机以及综合商社也是主要受惠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日元对美元汇率下跌1日元,日本主要企业的税前利润就将提高0.52%。日元贬值10%就能推动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提高0.2%。日元对美元汇率降至120比1的水平,对日本的出口能起到明显推动作用,有利于日本景气上升。

从国际环境层面看:美国经济增长是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之一。从美国最近公布的数据看,美国经济在各种意外的打击之下并没有停止增长的步伐。2005年12月14日,美联储再次将利率调高25个基点至4.25%。美国联储利率已升至2004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联储称,将保持适中的货币政策和循序渐进的升息步调。这意味着美国联储对其经济增长前景看好。据此可以预测日本经济在美国经济稳健增长的背景下必然获得外需支持,出口对日本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走强。

(二)影响日本经济复苏的不利因素。

从国内因素看,首先要继续关注小泉政府的税收政策。日本现行的税率是1999年为刺激经济增长而推出的。小泉上台以来,政府着手提高税率,紧缩开支,希望借此削减巨大的公共债务。日本政府于2004年12月15日宣布,到2006年1月,政府将削减一半的收入退税,并打算在随后一年内,全部取消收入退税。如果废除部分减税措施,个人消费增长将受到影响,企业设备投资也将趋向谨慎,日本经济增速可能会因此放慢;其次是引进的新自由主义政策一直在持续地加深国家财政危机。日本中央和地方的累积负债总额已经高达1000万亿日元,相当于全国GDP的160%。2003年日本财政赤字相当于GDP高达7.4%,这已经成为七大发达国家中的赤字之最;最后是日本总人口趋于减少,人口快速老化以及劳动力锐减,不利于消费支出的扩大,给日本长期的经济前景蒙上阴影,而义近期数据已经显示出了不利影响。

从国际因素看:

1.2006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趋于不利。根据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经济研究报告,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3.2%,低于去年的3.8%,2007年的增长率将略为好转,提高到3.3%。

2.美国经常帐户赤字持续增加,2005年突破7500亿美元,加上公共支出增加、全球金融失衡的情况,将导致长期利率上扬,速度超过预期,不利于经济复苏。

3.油价仍然将在高位调整,从而弱化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05年4至9月份,日本的出口总额为32.46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但由于石油价格暴涨以及日本国内市场复苏促使需求增长等原因,进口总额达到28.40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油价上涨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油价成为影响日本经济发展态势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此外,世界银行认为,持续的全球金融失街、通货膨胀可能上升、以及工业化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增加等因素,都可能一起推动长期利率的走高,并引发更为严重的经济减速。

综上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笔者认为,2006年的日本经济具有较强的内在增长动力,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是稳定性增长,预测经济增长率在1.5%左右。如果以上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将使内需增长动力受挫,经济增长态势发生逆转也是可能的。

二、从企业投资特点看日本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企业设备投资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推动力,约占日本GDP的15%。自2003年以来,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开始增加,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

(一)制造业增加投资,并向产业高端延伸。
新一轮日本企业投资在向高端、节能方向集中。汽车行业研发出新的车型,电子业主要集中在超薄型电视、能够对应300毫米单晶的半导体方面。日本的钢铁业在向高炉的增容方面、向汽车用镀锌钢板方面投资,化工业在对消减原料燃料成本方面投资。日本中央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前三个季度日本制造业企业的设备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8%。

(二)服务业随制造业投资增加而增加。
日本财务省在其2005年12月5日的报告中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资本支出的增加,达2005年最高点,是日本连续第10个月的资本支出增长;非制造业增加了5%的资本支出,制造业增加了18.7%的投资支出。此次日本企业投资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均增加投资。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企业利润增加、个人收入和奖金增加、消费预期增加将给服务业企业带来利润,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增加投资,推动日本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完善,使日本经济增长质量得以改善。

(三)企业投资特点预示小泉政府调整对外投资战略。
此次日本企业投资有两个特点:一是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二是产业间结构优化。从地域上看,日本企业投资重心转回国内。决定在国内增建厂房的企业涉及电子、机械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众多行业。其中,数码电子行业投资重心回归的趋势最为明显。  日本制造业企业纷纷回国投资设厂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实行全球战略调整,重组企业经营资源。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工资等生产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亚洲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减弱。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所需的员工减少,工资在成本中的比重下降,高成本结构得到改善,日本许多企业开始将一些技术合量和附加值高、劳动力需求少的产品调回国内生产,最大限度重组企业资源。
二是防止高新技术外流。在国外生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容易使高新技术泄漏,被外国企业模仿。日本经济产业省很早就要求在海外的日本企业采取严密措施,保护技术秘密。
可见,新一轮日本企业设备投资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的过程,更是小泉政府经济战略调整的反映。此轮日本经济复苏与前几次之所以不同,就在于经济复苏的质量与结构得到提升,因而具有一定的内在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小泉政府调整对外投资战略将会对中日经贸关系产生影响。

三、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1.从两国政府资金合作看,总额将趋于减少。日本政府对华ODA项目是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日本政府提供的政府贷款项目审查趋于严格,项目的经济性减弱,金额大幅缩减。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越南、印度提供经济援助的资金已超过中国,且在大量增加。  目前,日本政府已基本决定于2008年停止提供政府贷款、无偿援助、技术合作等三大主干内容,减少对华ODA援助不可避免。

2.从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看,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中国对日本出口的矿产品、农产品、轻纺产品等有明显优势。2004年,上述商品出口在对日出口总额中占43%以上。中国从日本进口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2004年,中国自日本进口机电产品历1亿美元,占自日进口总额的69%3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98亿美元,占自日进口总额的32%。由于日本政府限制其高端技术产品对华出口,使中国在引进日本先进技术产品时受到较大阻力,也增加了出口商品与日出口商品的距离。

3.从投资方面看,日本对华投资增加趋势不会改变,但在投资增幅和投资技术水平上会受到影响。2005年,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金额均呈增长态势,投资热度高于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尽管日本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但市场整合是企业行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增长的根基还是非常稳固的,但增幅会受到影响。日本《2005年度通商白皮书》已经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风险,鼓励企业到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投资。因此,从未来发展趁势看,投资结构和投资技术水平值得关注。

4.中日能源合作受到影响。近两年,中国家庭开始普及汽车,节能和环保问题至关重要。日本拥有节能、环保的先进技术,但迄今为止,两国能源领域的合作成效并不明显,这与日本限制高技术出口政策不无关系。

因此,应当密切关注小泉政府对外投资战略走向,从贸易、投资、区域合作等方面观察实施这一政策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切实措施,应对可能面临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