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需要智慧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了,时至不取,反受其咎。但走出去需要创新,更需要智慧。

在近期举办的多个石油和海外投资论坛上,能够明显感觉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冲动:走出去,中国需要资源;走出去,中国拥有资金;走出去,到处都是机会;走出去,中国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国,也发展到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需要,是财富积累扩张的需要,是产品出口资源进口的需要,也是全球化人力资源的需要。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体制和资源,让中国的愿望和举国之力完美搭配。盛唐而起的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带向了世界,郑和七下西洋宣示天威,给世界航运史留下了一笔辉煌。几十年前中国也有过对非洲、亚洲诸国,甚至远在欧洲的阿尔巴尼亚的大规模的军事与经济援助,但这都不是现代意义上“企业的商业行为”。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184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延续,从被迫进行贸易,走向主动参与全球贸易,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直接对外投资或并购国外企业,积极参与全球竞争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跨越。

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只有短短20年历史。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和大宗工业原料资源的短缺,促使中国的石油行业、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率先走出去。

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案,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案,中石油的苏丹项目、哈萨克斯坦项目,联想并购IBM PC部门案,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入股美国黑石公司案……近十年来,中国走出去并购和直接投资的重大项目,不仅规模大,项目多,且大多为国企所为,被认为有国家的背景,从而引发了诸多的非经济因素的联想,并导致了不少非经济因素的障碍。

石油行业走出去,不仅从时间上为最早的行业之一,并购和直接投资规模也是最大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作业产量已达8000万吨/年,份额油约占50%,成绩斐然。走出去十几年的实践有得有失,几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发展很不平衡,与“国际石油六巨头”相比,不论从经验、作业能力和效率效益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与国际石油巨头百年的跨国经营相比,中国石油公司仅有短短十几年的历史。这个差距不是很快能被缩短的,经验的积累就是人才、知识和学习能力的积累。由于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制约,人才和知识多元化的能力是一块明显的短板,如解决不好,将制约中国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公司还面临很大资源民族主义的压力。当前,资源国将最大限度地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政治经济价值服务于本国的独立与经济发展,跨国石油公司凭借殖民主义制度垄断资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换句话说,便宜石油资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石油资源将更昂贵,资源争夺竞争将更激烈。所以,对中国石油公司而言,跨国石油公司过去的成功是不可重复的,只有观念创新、道路创新才能成功。

另外,中国对跨国石油公司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要有敬畏之心,道路不能重复,知识必须尊重。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都聪明,自以为是必然是失败的开始。如果不能从别人的经验和失败中学习,就得从自己的失败中学习,而且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高。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中国企业还是在婴儿学步的阶段,摔跤是不可避免的,怕摔而不敢走,就永远不会走。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个资源需求的问题,也还有市场、人才、文化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走出去的阶段了,时至不取,反受其咎。勇敢地走出去,认真学习走得聪明点,才会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