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走出去”要多利用外交资源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0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的101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4亿美元,同比下降51.7%。

金融危机出现后,一些国际规则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拿出“多面”企业战略。前中国驻法大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是我国最早提出利用外交资源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人。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就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等问题专访了吴建民。

NBD:今后,境内企业“走出去”还有多大的余地?

吴建民:现在,世界对中国的重视程度在逐步上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对世界经济作用的估价在逐步上升;二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切度在上升。

所以,今后30年,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机遇。外国对中国的投资已经过万亿,中国到外国的投资还不到2000亿,还有很大的余地。

NBD:3月份,商务部发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今后,企业“走出去”,是否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扶持?

吴建民:我想是需要的。从全盘经济看,一是政府需要民企来解决就业问题;二是民企“走出去”需要政府在各方面给予优惠。

当年我在全国政协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制定了20多条扶持企业“走出去”政策,但现在落实的情况还不够。在企业层面,“走出去”的企业尽管对总体外部环境的研究不够,对外交资源必须重视起来,有些事情,需要外国人参入其中,包括海外华人。而中央有关部门应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更加具体细化的扶持政策。

NBD:如何为“走出去”的民企提供融资渠道?

吴建民:银行担心给民企的贷款如果成了坏账,责任很严重。但有个例子,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大部分业务是中小企业贷款,但杭州分行的盈利在广东发展银行中的大头。这说明,对中小企业融资并不是无利可图,只是人们对此认识不够而已。

NBD:“走出去”的企业,应该利用外交资源?

吴建民: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我国的外交政策给“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邻国的关系,总的看来都是很好的。企业却对此利用不够,尤其是民营企业,认为外交资源很神秘。民营企业家在“走出去”以前,完全可以找外交部以及搞外交的工作人员,或者找一些咨询公司,做全方位的咨询。这对企业在海外更好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