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美国 新闻详情

走进美国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动向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总裁陈永正先生从口袋里取出新型手机388,高举着向台上嘉宾和台下代表展示,并告诉大家,这是该公司第一个完全由中国员工在中国本土研发、生产的手机。这时,参加天津·《商业周刊》论坛的代表们对于"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是否要与本土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的讨论再一次热烈起来。

而在上一个题目--关于"国家政策和吸引外资的新优势"讨论结束时,主持人、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拉杰姆博士给参加论坛的近500名中外企业界、学术界代表出了一个问题:从公平对待、信息获取、政策透明度与合作伙伴等6项中选出一项你认为外商在中国投资最关心的问题。

出乎主持人和台上嘉宾的意料,代表们选择最多的是透明度与合作伙伴。 

陈永正首先发言:"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现在总投资超过40亿美元。回头看10年发展过程,我们觉得伙伴关系非常重要。" 他认为,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外方开拓中国市场,尤其是解决跟政府、跟业务伙伴的沟通。但合资同时存在困难,就是外国企业与本土企业在文化、利益的分配、经营理念上,都有一些分歧。这就需要大家有耐力,还要有妥协。 

陈永正透露,摩托罗拉在中国有700家供应商,每年采购20亿元,这么多的本土合作伙伴,可以降低零配件的成本。另外,摩托罗拉83%的管理层是本地员工。即使超过五六亿元的大客户,也是中国员工来做。 

陈永正认为,过去,由于市场管制,外方必须合资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形势开始变化,独资企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地公司也在壮大。现在,游戏规则已经发生变化了,有的时候不一定要有合资伙伴,但是必须要有战略合作伙伴。 

另一位嘉宾,美国贝恩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迪波拉先生则用数字证明了陈永正所说的"形势变化":如果以美元计算,1992年外国企业在华50%的投资用在合资企业中,而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30%。他说:"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迪波拉认为,在开放的市场上,合资企业会越来越多地解体。表现为3种方式:一个合作伙伴买断另一个合作伙伴的股权,完全控制这个公司;另外,合作双方互相解体,他们决定变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双方变成供应商的关系;第三是更少见的,形式上仍为合资企业,但事实上,在一个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上,他们的合资名存实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明显,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使得外国公司能够进入,而且还能够控制自己的业务,按照自己的战略在中国发展。"迪波拉说。 

迪波拉以宝洁公司为例说,宝洁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建立了几家合资企业,最后,他们买断了合资企业的对方。

Intel的情况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没有一个合作伙伴,因为他们认为完全由自己生产是非常必要的。戴尔进入中国也没有找合作伙伴,他们是用直接销售的方式。但迪波拉先生承认,在某些行业合资企业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博士提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一个新动向,就是跨国公司开始采用收购和兼并进入中国市场,这在过去并不多。许多公司反映,通过并购进入中国,可以缩短周期、减小风险。 

王志乐研究表明,并购在全球跨国投资中占了90%以上,而中国400亿美元的投资里,只有5%至6%是并购投资。根据最近的调查,这个局面正在改变。现在一个最大的案例,就是美国的爱默生公司收购华为公司的一个下属企业,投入达7.5亿美元。 

而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似乎并不同意以上嘉宾的观点。他说:"跨国公司在中国到底是办合资企业好,还是办独资企业好,永远找不到惟一答案。因为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对事物的看法、选择不会一样。独资可能自由一些,但是比较孤独。合资可能是责任大一些,但有安全感。从我们自己的集团讲,已经跟合作伙伴有了27个合资企业,而且超过15年的合资历史。" 

竺延风以自己公司的合资经历,从3个方面总结: 

第一,在中国投资,找一个中国的伙伴,就像旅游找到了一个导游。 

第二,在一个比较大的固定资产投入的领域,会有危险,合资就比较好,可以同甘共苦。相反,有些领域只是一些技术软件方面的投入,而固定资产投资很小,可能独资就比较有优越性。 

第三,在中国比较成体系的领域里头,合资好。而一个新的增长领域里,比如 I T领域,中国还没有概念形成,也没有一个体系形成的时候,独资往往会获得很快的增长。 

对于这场讨论,主持人没有宣布胜负。 

王志乐补充说,根据调查,外商进入中国是合资还是独资,随机性非常多。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商采取独资,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中国合作伙伴的期望值比较高,但像一汽集团,27个项目都搞得很好,这样的公司不太多。就像许多外商进入中国时,希望合作伙伴能提供销售渠道,可一些陈旧的企业不具备这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