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印度 新闻详情

走进印度

印度经济及银行业发展态势分析(下)

印度银行业是受益于强劲经济增长的主要行业之一。不断增强的消费者购买力使消费信贷业务日趋活跃,并成为印度银行业爆炸式发展的动力。中印两国银行系统惊人相似,但印度银行体系整体优于中国。
                                                         ——马素红
  改革为印度银行业注入活力
  据安永发布的数据,印度银行业总资产在过去五年内以16.1%的年均增长率递增,目前资产总规模达到4533亿美元。其年均贷款增长率为14.5%,存款增长率15.8%,主要手续费收入增长率14%,主营业务利润年增长率13%。
  印度从198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但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抑制程度高的问题却并未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准备金过高、银行垄断严重、中央银行缺乏独立性及商业银行经营受到严格管制等方面。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对印度银行业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国有银行效率低下、银行体系产生大量不良贷款。199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对国内银行业进行改革,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91年底至1996年3月底;第二阶段是1996年4月初至今,并仍在继续。
  第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有:
  1.降低现金储备率和法定流动率,增加银行可贷资金。现金储备率从1991年的15%降至2001年的5.5%;法定流动率则从1991年的38.5%降至1997年的25%,并至今维持在这一水平。现金储备率和法定流动率的下降增加了银行可贷资金,提高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灵活性,从而为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
  2.放松利率管制。1992年以后,印度储备银行(印度央行)废除了固定存款利率标准。在贷款利率方面,继取消对同业拆借和短期票据等内部最高利率限制之后,印度储备银行以20万卢比为界限规定不同的利率。这有助于银行提高其贷款效率,同时由于利息收入的减少,也会促使银行从事中间业务。
  3.改革对优先部门的贷款。主要是通过减少政府干预、缩小优先部门的范围以及允许银行自主决定20万卢比以上贷款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优先部门的政策性贷款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但对优先部门的贷款要求在改革期间并未改变。
  4.对国有银行进行注资。鉴于银行不良资产较多的现实,印度政府决定向国有银行注资。1993财年印度政府投入570亿卢比的预算注资银行。1994财年政府预算中的560亿卢比用于向盈利不佳的国有银行注资。另外,自1994年开始允许国有银行到证券市场上市,以增加资本金。
  5.减少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准入限制,允许设立非国有的独资银行。根据1995年印度加入WTO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允许外资银行一年之内在印度设立12个分支机构。
  6.采用统一的会计实践原则。要求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更公开透明,并逐步和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的要求一致。随后又要求银行引入收入确认、资产分类等谨慎会计准则,将银行资产划分为标准资产、次标准资产、问题资产和损失资产等四类,对所有的问题资产及损失资产须保持100%的准备金。
  7.实行监管改革。一方面提出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另一方面改革监管体制。印度储备银行设立了金融监管委员会来加强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为了使监督机制更有效,储备银行于1993年12月建立了一个新的独立部门——监管司,该部门在1997年分为两个司,即银行监管司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
  经过第一阶段改革,印度银行业取得明显成效。银行可贷资金明显增多;国有银行的各项指标份额下降,而私有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各项指标上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996年3月,国家银行集团和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达到了8%的水平。但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问题仍待解决。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印度银行业。第一阶段改革不彻底的危害使印度政府充分认识到了银行体系对金融稳定的重要作用,并决定开始第二阶段的银行业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通过统一不良资产的认定标准、强化债务回收特别法庭、强制执行担保物权法案、推行公司债务重组计划及通过证券化的方式来处置不良资产等举措,提高银行体系的资产质量。
  2.政府继续注资,增强银行资本实力。截至2001—2002年度,共计2225亿卢比被用于注资国有银行。
  3.实施谨慎监管标准,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首先,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考虑市场风险。要求银行抽取一部分利润设立独立的投资波动储备,以避免利率风险,通常按投资组合的5%来计提。第二,将政府债券风险纳入风险范畴,政府担保的贷款风险与其他贷款一视同仁。第三,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9%。第四,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达到110%。
  4.进一步放松管制,增强竞争,提高银行经营空间。继续第一阶段没有完成的优先贷款改革,目前是将银行信贷中的优先行业份额从40%降低到10%。完全取消给予优先行业的贷款利息补贴,放松对商业银行20万卢比以下的贷款利率管制。
  5.加强公司治理,关闭分支机构,减员增效。
  6.通过合并和集中来推动印度银行国际化。
  印度银行业第二阶段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是银行业管制得以放松,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大大改善,利率自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次是银行业竞争态势初步形成,外资银行和私有银行的市场份额明显上升。再次是银行改革导致了金融深化,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率降低,盈利能力增强。但印度银行业的管制仍然较多,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仍相对较低,其银行业改革仍在继续。
  印度银行体系整体优于中国
  1.银行系统惊人相似。中印两国银行业有着很多共同点,尤其在行业结构方面。第一,两国都在极高程度上依赖银行融资支持经济发展,资本市场都不够发达。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在金融业总资产中的占比在90%以上。而印度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的74%,此外印度非银行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机构占8.6%,投资公司占15.4%,按照中国的宽泛口径,上述机构也应纳入银行业体系计算。另外,两国银行业总资产所占比重都处于上升阶段。两国银行系统另一个惊人的相似性表现为政府的支配地位,这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大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业经营管理上的许多特点。
  2.银行业经营效率在提高。印度银行业的特征表现在许多银行具有混合所有权。但27家所谓“公共部门银行”,也就是国有银行,在印度商业银行中继续处于支配地位,总计占有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尽管这些国有银行可以上市,但政府出于政策层面的考虑,将确保国有股在上市国有银行中的股权占比不低于51%。目前印度国有银行结构改革也在进行中,该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措施以加快改革步伐。
  作为国有银行的所有者,印度政府近期扩大了此类银行的自主权,并发布了涉及考核银行经营的意向书。意向书内容包括贷款增长指标、效益率指标、执行国家重点项目的情况及信贷管理等情况。印度政府并不满意对国有银行效益指标的预测,政府承认印度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不佳,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差距较大。印度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为0.7%,而新加坡的资产回报率是1.2%, 马来西亚1.36%,韩国1.42%,巴西1.6%。
  3.印度银行体系整体优于中国。印度银行业的资本金实力高于中国,其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较高。另外印度银行业利差较大约为3%,计提准备金的压力较小,使其盈利比较有保障。2005财年,印度银行的账面不良资产率在4%到6%之间,净不良资产率在2%左右,不良贷款的口径包括不良贷款、部分重组资产以及抵债资产。
  总体上讲,印度银行业监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国的银行监管体系更加稳健。以下两项有代表性的指标支持了上述判断:一是存款保险制度,二是巴塞尔新协议。
  首先,印度已经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人和借款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保障。存款保险和信用担保公司DICGC 由印度储备银行全资所有,独立运营保险基金,为银行存款人、向政府明确支持的重点产业贷款提供保障。存款保险计划覆盖了印度所有类别的银行,其中包括合作银行。存款保险具有强制性,每家银行每个存款人的保险金是100000卢比,覆盖了银行业全部存款的75%。参加保险计划的银行所付保费相当于其全部存款的五个基本点,并将提高到十个基本点。
  其次,印度已经为采取新巴塞尔协议做好准备。尽管新协议十分复杂,印度已经于2007年3月31日实施该协议。印度银行业最初将采用信用风险计量中的标准法以及操作风险测量中的基本指标法,当具备足够的技术技能后,部分银行将被允许采用内部评级法IRB 。2001年3月,印度储备银行要求所有的银行将最低资本充足率从8%提高到9%。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政策是落实1988年的资本协议,确保在2006年底商业银行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关于实施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国监管当局的政策导向是仅对国际化大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时间可能要定在5到7年之后,而其他银行继续采用现行的资本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