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俄罗斯 新闻详情

走进俄罗斯

俄罗斯市场经济特点

俄罗斯目前的市场经济具有什么特点?这是开展对俄贸易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以为现在就可以普遍实行的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贸易往往事与愿违。这是因为用开启发达西方市场的钥匙(信用证)来开启俄罗斯不成熟市场这把锁,是开不开的。如果把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比作一个经验丰富的成年人的话,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则还是个儿童,现正迈向他的少年时期。

一、俄罗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1991-1993年上半年)。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政府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改革方案,推行私有化,雄心勃勃地构建市场经济的框架。这个时期俄罗斯经济的特点是: 计划经济原有的联系和基础被破坏,但还没有完全消失, 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市场经济的要素刚刚在构造,还没有成形、竞争机制亦没出现;小商贩小私有者日益增多,但还没转化成资本家;人们的观念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还在起作用。正像一辆汽车已经刹闸,停止运行,但惯性使之向前继续滑行一段一样,俄罗斯的计划经济已经分崩离析,但整个经济的大背景,非市场经济机制还在发挥作用。

这个阶段,是中俄易货贸易的黄金时期。"低工资、低物价"像一道屏障阻止了西方国家的商品大量进入俄市场;中国日用消费品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对手,迅速占领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的大公司、大企业都同中国做生意,信誉好、履约率高。

(二)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出现,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的阶段( 1993年下半年- 1995年底)。

西方发达国家通过1991、1992年两年出口信贷等途径,迅速占领了俄罗斯消费品市场的大部分,俄罗斯与西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普遍实行了私有化、商业银行、房地产公司、股份公司等市场经济要素象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俄私人资本开始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欺诈、蒙骗、走私成为获取财富的重要手段;市场经济的观念渗入人们的头脑,实际地改变着人们的行为规范。此时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没有完全被占满,与其说俄国这时已经是市场经济了,不如说它是个"大市场"(大集贸市场)更确切。

这个阶段中俄易货贸易走向衰退,俄方接到中方货物后,欠债不还普遍化;普遍开展正规化的现汇贸易条件不成熟;中国地方外贸公司陷入困境,相当一部分撤出俄罗斯市场。但此时市场上中低档日用消费品商品需求巨大,竞争不激烈。一些经营机制灵活的公司开始转换贸易形式。为了避免风险,他们不再发货给俄罗斯客户,而是发给自己;自已在俄注册公司、自己接货、自己销售,从事"跨国直销"或"跨国自销"。 这样,在易货贸易萎缩的同时,跨国营销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至1995年跨国直销成为在俄的中国公司开展贸易的基本形式,达到它的鼎盛时期。在莫斯科从事跨国直销的中国公司最多。莫斯科是欧洲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集中了俄西部地区70%以上的中国商人,市内已形成了十余栋著名的中国商品批发中心和中国商场。独联体各国、俄罗斯各地区都有商人到此进货,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兵营"和"扩东商贸中心"--全俄最大的中国皮夹克批发中心。在俄远东地区,黑龙江省在哈巴边区、滨海边区、阿穆尔州和比罗詹犹太人自治州等4州区建立了7个中国商品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市场年销售中国商品达15亿美元左右。在戈罗捷阔沃市兴建的大型综合中国市场上,已有20多个中国厂家,如天津"六必治"牙膏厂,上海"中华"牙膏厂,广州"宝洁"公司等承租了摊位搞直销。在俄罗斯的中部地区,如鄂木斯克,秋明、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等大城市也都有中国公司在搞跨国直销。在易货贸易步入困境,正规化的信用证方式的贸易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跨国直销这种"非正规"的贸易方式却在俄罗斯大地上兴起,并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已经成为正规贸易的重要补充。

(三)俄罗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具规模, 市场竞争机制开始充分发挥作用的阶段( 1996-1998年)。

经过5年的发育,俄罗斯的市场经济的基础已经基本建立起来。消费品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劳务市场、技术信息市场、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等已全面形成,并开始了初期笨拙的运转;70%的企业变成了私有企业,国内总产值的70%是非国有企业生产的;最初的小私有者,已经发展成为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家和私人企业;俄罗斯已经出现了一个颇有影响并在政界有自己代理人的中产阶段;两极分化严重,出现了相当可观的失业大军;市场观念普遍化,已成为全民意识。

此时,日用消费品市场已全部被占满,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各国商人开始了你死我活的较量,资本主义残酷的竞争机制终于充分发挥作用了。同时,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也出现了。1996年是一个转折点。如果说1996年以前俄罗斯私人资本的发展是以资本的积聚为特征的话,1996年以后将要开始资本的集中过程,竞争将空前残酷,一大批新生的中小私人企业将被挤垮吞并,只有通过这种大鱼吃小鱼的竞争机制,私人资本才能实现由积聚到集中的转化,才能出现现代大资本家、大企业。对于中国人来说,1996年也是一个转折点,俄罗斯消费品市场已相对饱和,中国商品供大于求,跨国直销贸易,由高潮转入暂时的低潮。

1、中国商品发货量激增。以皮夹克为例,1993 年以前年发货量大约为 30-40万件,1996年猛增到300-400万件,以至皮夹克市场大大饱和。其他如鞋、裘皮等积压严重。

2、价格体系混乱。 不少公司在离开俄国之前要处理存货,或者有的个体公司从国内运来不付货款的货物,以及积压几年不适销的商品,往往"跳楼"甩卖。人造毛皮大衣12美元、牛仔裤1.5 美元、羽绒服2-3美元、羊皮夹克25美元,价格低于成本的比比皆是。

3、许多中国厂家直接进入俄国市场。 像海宁皮夹克集团公司,沈阳"双枪"、浙江"雪豹"这些名牌皮夹克厂家都直接上莫斯科卖自己的商品,货量大且价格低,为了维持工厂开工,不惜保本,甚至微亏销售。

4、俄国财政空虚。从1995 年起拖欠工资、退休金,至今仍没全部补发。所以居民的购买力还比较低下。
这样,莫斯科市场上堆满了卖不动的中国货。1996年以前,发货单位,其中国营企业亏损大,但私营企业亏损小。1996年开始,不仅国营企业亏损更加严重,超过50%的私营企业也出现了亏损。1996年以前,"练摊"的基本不亏,现在则有盈有亏。这么大面积的亏损,1996-1997年,跨国直销活动已由蓬勃发展转入暂时的低潮。于是,一大批靠机遇而不是凭实力进入俄罗斯市场的公司纷纷退出。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残酷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个公司都要为自身的存亡作殊死的拼争。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是一步步发育起来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中俄贸易也在不断变换形式。

二、俄罗斯市场经济的若干特点

从俄罗斯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过程看,俄罗斯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了,但它不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而是尚未发育完全的幼稚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病它都有,现代发达资本主义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却没生成;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机制、价值规律已经发挥作用,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限制这种作用的盲目性、破坏性的手段却不存在;私有财产已经形成,但保障私有财产的严谨的法律体制和机制尚有待出台。这是离现代发达资本主义还有相当距离的低级的资本主义。俄罗斯资本主义将变成发达的市场经济,变成美丽夺目、翩翩起舞的蝴蝶,但它现在还不是蝴蝶,它只是难看吓人的毛毛虫,它仅仅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不经过生命的毛毛虫阶段,蝴蝶是不会生成的。

三、对俄罗斯市场经济认识的两个误区

1991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育经历了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然而相当多的人对俄经济现实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和脱离现实的。

一部分人对俄罗斯市场的认识还停留在1994年以前, 他们认为俄罗斯市场人人可以进入,发什么货都能赚钱。这种认识是以一种非市场竞争的观点看待对俄贸易,对俄罗斯现实的认识是滞后的。以非市场竞争观念经商的人,人已进入俄罗斯资本主义市场了,却没有市场竞争的精神准备和竞争能力,它表现为盲目发货,在对俄罗斯市场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自以为好卖就发货,或把积压库存商品拿到俄罗斯市场来处理,结果一发就卖不动,没有不亏的。实际上,虽然俄罗斯市场经济还没发育成熟,但竞争规律已经无情地在发挥作用,远比中国彻底。所以,在俄经商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掉在国内那种非市场的观念或半市场竞争的观念。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俄罗斯是处于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商场如战场"、"优胜劣汰",在这里是冷酷无情的,只有彻底转变经营机制,才能适应俄罗斯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识,俄罗斯既然搞市场经济了,要搞现汇贸易了,就应当作正规化的以信用证为结算方式的大贸易。这种认识是以一种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观点对待俄罗斯经济的,对俄罗斯现实的认识是超前的。以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经商的人,一心只想作能开信用证的大合同。对于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跨国直销等贸易形式不屑一顾,结果小生意看不大,大生意又做不了,或者干耗费用,或者撤回国内,丢掉了俄罗斯市场。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的生长经历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资本积聚和集中),--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社会"几个历史阶段,才形成了可以自我完善、实行宏观调控的发达资本主义。而俄罗斯,正处于私人资本积累的初期,处在资本积聚阶段,从资本积聚到资本集中刚刚开始,要达到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的程序,没有十几年,几十年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像西方那样作正规化的现汇贸易,以信用证为主要普遍的结算方式,在俄罗斯,至少还需要4、5年的时间。1990年,俄罗斯的经济学家们制定了"500 天建成市场经济"的政治纲领,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乌托邦"计划;今天,以为6 年就可以建成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就可以全面展开正规化的信用证方式的贸易,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照出口商品占俄同类进口商品的比例排序,中国对俄出口最主要的10项商品依次为:皮革及箱包制品(占42.4%);玩具、运动用品(占35%);杂项制品(占31%);肉及食用用杂碎(占25.9%);纺织制成品(占22.7% ) ;针织或钩编服装(占20%);化学纤维短纤(占13.8%);有机化学品(占11.8%);鞋靴(占8.8%);非针织或钩编服装(占8.7%)。

由此不难看出,对俄的出口重点集中在轻纺日用品、初级加工食品及个别化工原料上。换言之,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产品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缺乏拳头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模式。这也是对俄出口长期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这种出口商品结构是否符合俄目前的进口需求呢?

从俄进口商品构成情况看,近年来,中国对俄的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维持原状,而与此同时,俄的进口商品构成却在悄然发生变化,总体趋势是机械设备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日用消费品的份额相应下降。 1997年俄进口总额为482.6亿美元, 其中机械设备占35.1%,为169.4 亿美元;食品占26.3%,为127.1 亿美元;化工产品占14.5%,为70.2亿美元。俄进口构成中排名居前的4 大项商品所占比重相当大,已达33%。在4 大项商品中,除一项为食品外,其余均为机械、电子类产品。应该说,进口品种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市场需求状况。为明确现阶段俄市场需求情况,以便为中国商品寻找更多的出口机会,现将该4 大项商品中进口金额较多、需求较大的36种相对具体的商品。

从总体上看,按照占俄同类进口商品的比重排名,居前的10种中国商品依次为:鲜冻猪肉(占18.6%);涡轮发动机(占6.6%);计算机及办公机器的零件(中6.0%);计算机及办公机器的零件(占4.2%);空调(占2.2%);液体泵(占2.1%);蓄电池(占1.8%);电话、电报、广播、电视机等的零件(占1.5%);旋塞、阀门(占1.3%);绝缘电线、电缆(占1.0%)。其中,除涡轮发动机和空调外,其余均为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如食品原料和设备零件等。

通过对比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难发现,中俄两国多年的商品互补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俄罗斯已从进口日用消费品为主的阶段转向了以进口机电产品为主的阶段,而对俄的出口却长年停留在以轻纺产品为主的日用消费品和简单食品的水平上。这两项产品的附加值很低,出口利润远远比不上机电产品。而且,随着俄消费品市场的日渐饱和,向俄出口低级加工品将越来越困难,利润也将越降越低。
因此,要扩大对俄罗斯出口,就必须针对俄市场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1. 重新认识俄市场,提高现有出口商品的档次。  目前俄市场上的中国商品绝大多数属于档位低、质量差、价格便宜的大路货。面对西方高档日用消费品的强大压力,面对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更为廉价的轻纺产品的冲击,改变观念、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就显得极为紧迫。国内出口单位应尽快摒弃对俄市场的原有偏见,及时改变对俄出口经营战略,从市场调研做起,提高出口商品档次,多出口加工程度较深、附加值较高的轻纺产品。

2. 挖掘潜力,努力扩大机电类产品的出口。
目前部分家电产品,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其生产技术早已过关,完全有能力走出国门,在俄家电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1997年,俄电视进口数量为 103万台,金额达1.7 亿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4 万台,金额为136 万美元,占俄电视进口总额的0.8%;冰箱进口数量为42万台,金额达1.9 亿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 251台,金额为3.9 万美元,仅占俄冰箱进口总额的0.02% ;洗衣机的进口数量为59万台,金额达8722万美元,但从中国仅进口了4550台,金额为45万美元,占俄洗衣机进口总额的0.5%。以上4 种产品在俄市场所占份额如此之低,与国内相应行业的发展潜力是极不相称的。仅以彩电为例,中国近年来由于重复引进,彩电生产线和产品均有过剩,国产彩电质量已不亚于西方产品。而俄罗斯的彩电生产目前很不景气,中国生产厂家和经销公司可与俄彩电生产探讨提供散件进行组装、合资生产等合作方式,这样,既可带动产品出口,又能顺应俄日益严格的贸管政策。

3. 完善售后服务,注重出口配套措施。
在商品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社会,完善的售后服务是吸引消费者、扩大销售量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性能相对复杂的机电产品而言。为此,西方许多大公司在向俄出售产 同时,还相应成立了配套的维修站点, 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如德、美、日、韩等国的家电、汽车维修网点几乎遍布俄各大城市。这样就免去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使消费者对该产品、该企业产生一种信任感,无形中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出口公司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很欠缺。据了解,目前莫斯科尚无一家中国商品专业维修站点。建议国内有关单位,特别是名牌机电产品生产、销售部门,从长远利益出发,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下大气力搞好产品的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工作,为中国商品立足于俄市场奠定基础。

4. 要有远见卓识,打"集团战"、"持久战"。
目前在俄市场上经营的中国公司,一到俄罗斯之后,运营方式几乎都变得如出一辙。从战略上讲,不能或不愿高瞻远瞩,只偏重眼前利益,打的是"短平快"型的速决战,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和资金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和长期项目,许多公司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长项,纷纷涌向见效快的轻纺类产品。受此影响,在战术上采取的是散兵游勇型的"麻雀战",各自为战,有时甚至压价竞争,互相拆台。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开拓俄市场采取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公司形象,采用名牌战略,大力开展广告宣传,"放长线、钓大鱼",宁可暂时亏本经营,也要抢占一席之地,为今后能在俄市场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议国内出口单位借鉴西方公司的成功经验,改变现有经营方针,贯彻"以质取胜"和"名牌"战略,鼓励大型专业公司和企业发展长期项目,国内国外相互配合,打"集团战"、"持久战",为中俄贸易的稳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